四川:佳节临近 博物馆“中秋味”渐浓

休闲 2024-03-29 06:37:23 8461

中新网成都9月28日电 自古以来,中秋味中秋佳节寄托着中国人浪漫的川佳想象与真挚的情感。古时工匠们则把这种想象与情感注入精美的节临近博渐浓器物之中。当今天的物馆人们在逛博物馆时,仍能通过文物感受到古人的中秋味智慧。

中秋临近,川佳四川多座博物馆里的节临近博渐浓中秋韵味愈发浓郁。成都博物馆四楼民俗厅展出七只月饼模子,物馆其底部雕刻的中秋味花样清晰可见,有的川佳甚至是“中秋团圆”的字样。而在时间更久远的节临近博渐浓月饼模子上,纹样的物馆类型涵盖民风民俗和神话故事。这些纹样既用来区分不同口味的中秋味馅,也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川佳祈望。

图为成都博物馆展出的节临近博渐浓月饼模子。 成都博物馆 供图

据介绍,成都博物馆展出的七个糕点模子,是民国时期人们用来制作月饼的工具。这些传统月饼模子装饰图案丰富细致,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清晰展现出人物、山水、花草、鸟兽等纹饰,花纹精整灵细,设计巧妙,工艺精巧多变,直曲交错又干净利落。模具上双鱼、莲子、缠枝花等纹样,传达出从古至今人们祈求富贵吉祥、平安团圆的心愿。

一些文物讲述着古人的文化崇拜。在传统文化中,蟾蜍与月亮有着奇妙的联系。四川博物院展出一块东汉月神羽人画像砖。图案中,一只飞鸟展翅飞翔,腹部有一个圆轮,其中刻画有蟾蜍。

图为四川博物院展出的东汉月神羽人画像砖。 四川博物院 供图

据了解,神话传说中,嫦娥奔月后变成蟾蜍,蟾蜍是嫦娥的化身。蟾蜍的外形丑陋,但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却受到了特殊的礼遇。早在仰韶文化时代的彩陶器物上已经印有蛙纹,商代青铜礼器上绘饰了更多的蟾蜍。在丑陋的外貌之下,蟾蜍体现了古人的生殖崇拜。汉代画像砖石将具有旺盛繁殖力的蟾蜍和造人类、主婚姻的女娲同置于一副画面中,传递出相同的意义内涵,即表达了古人对子孙繁衍不息的渴望。

无独有偶,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也展出了一件蛙形金器。一种观点认为,远古先民对青蛙或蟾蜍如此崇拜,是因为在古人们看来,月亮盈亏圆缺的规律就如同蛙(蟾蜍)的肚腹可以膨大缩小一样。古人认为月亮中有一只神蛙(蟾蜍),是由于神蛙肚腹的伸缩而引起了月亮盈亏的变化。金沙遗址的蛙形金器反映了古蜀人的宗教哲学思想:生殖崇拜、祭蛙求雨、月亮崇拜。

一些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。雅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独角虬龙西王母红砂石摇钱树座,座面雕刻以《山海经》中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人物为主题。相传西王母拥有长生不死的药,是民间的长生不老之神。嫦娥因服用帝俊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,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。这就是中秋传说之一——嫦娥奔月。

在中秋佳节,对亲人的思念是永恒的主题。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,无数文人墨客为中秋皓月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,其中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广为传颂。在苏轼的故乡,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收藏了一幅当代书画家刘旦宅的《明月几时有图》。图中,苏东坡起舞弄清影的人物形象占画面三分之一。当空一轮圆月,并配以酣畅狂放的草书苏轼词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诗情画意跃然纸上。款识:“三苏祠存。甲子秋日写坡公词意,刘旦宅。”

图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展出的《明月几时有图》。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供图
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苏轼于北宋熙宁九年(1076)所作,时任密州知州。当时苏轼与苏辙已经六年未曾见面,加之政治上的不得意,适逢中秋之夜,皓月当空,引发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浓郁思念和对人生的无限感慨,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中秋词。其中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至今广为流传。(完)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ofabd.com/news/45e199894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锦绣中国年丨民俗非遗之西安鼓乐

余承东:智界要做年轻家庭的第一辆轿车,推动业界进入双800纯电里程时代

前十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.6万亿元

人类基因簇新序列发现,有助研究转录调控、进化和设计癌症靶向药

国内游更多元 出境游更便捷 旅游过大年成为“新年俗”

我国涉海距离最长城市燃气管线今日通气运行

无需依赖任何国外授权技术 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在京发布

视频连线丨“硬核”在哪?新一代国产CPU正式发布!

友情链接